氢能汽车迎来高速免费时代,然后呢?
2024-08-20 21:48:29 沫小朵

  原标题:氢能汽车迎来高速免费时代,然后呢?

  “氢能车上高速免费了,希望氢能产业也能快点上高速”。 

  新能源讨论社群中,一位制氢产业链从业者如此感慨。近期,多地推行氢能车高速免费政策,吉林、陕西自9月起对安装ETC设备的(本省)氢能车辆实行全省范围内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政策,据钛媒体APP了解,一些致力于发展氢能但尚未免收“氢车”高速费的地区也在推动相关政策出台落地。

  不过,虽有政策进一步助推,但目前行业整体状况却不甚理想,尤其去年火爆异常的绿氢制取项目,今年明显受挫。

  又一个政策“大年”

  近三年来,我国氢能政策大体上都处于高频率、大力度、密集发布阶段,其中,2022年被视为第一个“政策大年”。当年3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年)》,确立了氢能在未来能源体系、“双碳”规划中的重要地位。该规划还设定了2025年、2030年、2035的阶段性目标,其中要求到2025年,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,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,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,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;到2030年,则需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、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,产业布局合理有序,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,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;到2035年,形成氢能产业体系,构建涵盖交通、储能、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。同时,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,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。

  这一国家顶层设计方案直接催生了当年的“氢能热”,资本快速进场,有适合制氢的“先天条件”的企业(如光伏、风电等领域企业)也加快了布局速度,以往显得有些“小众”的产业快速“破圈”,行业格局也随之一变。

  到了2023年,则是各省、市、自治区政策的密集出台期,新疆、吉林、浙江、广西、宁夏等地都出台了完整的氢能产业相关发展规划、行动方案。国家层面则出台了《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(2023版)》,彼时制氢项目招标、开工异常火爆,这份指南普遍被认为能够为行业设定标准、健全体系、打破各环节固有壁垒。

  今年以来,氢能仍是能源、新兴产业领域政策的“重点关注对象”。年初的国务院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提“加快前沿新兴氢能等产业发展”,近20个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在自身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氢能。而今年2月末,山东率先推出全省高速公路对(安装ETC套装设备的)氢能车辆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政策(试行2年),将政策的精准支持落地到了具体应用端,一度引发A股市场氢能板块集体上涨。此后,四川成都、内蒙古鄂尔多斯也陆续推出氢能车辆相关优惠政策,8月,上文所述吉林、陕西两省则明确推出了全省范围内的免收高速路通行费政策,前者试行期2年,后者试行期3年。此外,根据四川省正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《四川省进一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(2024—2027年)》,该省的氢能车全省高速路免费政策也“近在眼前”。

  此外,今年还有一项氢能相关政策备受瞩目。2月26日,内蒙古自治区在《关于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通知》中明确提出,允许非化工园区建设太阳能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和制氢加氢站,且无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需求。钛媒体APP了解到,以往氢基能源的制取(包括氢、氨、醇等)都属危化品项目,需要取得相关生产许可并进入化工园区,但目前不管是一些绿氢一体化项目还是分布式制氢项目,都不适合放入化工园区,在项目审批、成本、效率上也多少会受到影响。而这一环节的“松绑”,行业中早已有呼吁,业内也普遍认为,作为制氢最大来源之一的内蒙古相关政策释放了积极信号,未来有望迎来更大范围的推行。

  不过,尽管今年在制氢、用氢环节都有重磅政策出台,但行业整体的情况却似乎在走下坡路。

  猝不及防的“低迷期”

  根据中咨公司氢能产业发展咨询中心、能景研究EnerScen发布的《2024全球氢能产业展望报告》,去年我国电解水制氢新增年产能(建成项目)约3.7万吨,同比增长181%,制氢电解槽需求量也同比增长128%,达到1.42GW,这两大上游供需关键指标均实现翻倍增长;全年新增加氢站约71座,占到全球新增加氢站的70%左右;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同比增长72.4%,成为了全球主要市场中唯一实现销量大幅增长的市场。

  以上这些数据无不显示出去年行业的火爆状态。

  不过,从今年上半年情况来看,增长并未能持续,甚至可以说,行业猝不及防地突然遭遇了“低迷期”。

 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,今年1至7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约3000辆,虽同比仍增长了25.5%,但较去年增速已大幅放缓。更难的是上游制氢端,根据多家机构的统计,今年上半年绿氢项目新开工总规模与去年持平,增长率已几乎归零,而考虑到新增项目的单体规模在扩大,新增项目数量实际上已经有所降低。而在招标方面,情况更加不乐观,《能源》杂志曾有统计称,今年上半年绿氢相关招标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明显停滞,显示出了疲态。

  在这一“低迷期”的背后,还出现了新能源产业常见的“剧本”:核心设备电解槽等产能明显过剩,价格持续下降。一位业内人士曾对钛媒体APP表示,相较于风电、光伏等已经兴起的新能源产业,新型储能、氢能等“复刻”其走过的“过剩-降价-产能出清”之路是可以预料的,但恐怕很多从业者都没想到,这一步来得这么快、这么急。去年一年的产能扩张,让制氢设备、项目的供应大幅超过下游需求,“内卷”、降价随之到来,而更重要的是,直到目前,氢能产业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商业模式,尤其如大玩家隆基等在主业高度承压的情况下,对“不赚钱”的氢能项目的投入难免缩水。行业整体增速的下降,也让资本产生了迟疑,投融资明显趋缓。

  作为源头的制氢端遭遇逆境,此后的加氢、用氢等环节也必然受到影响。这也是今年多地推行氢能车高速免费政策,着力降低氢燃料电池车应用成本后,相关环节增速依然放缓的原因之一。而且,从目前行业发展现状来看,制氢、用氢相对比较成熟,参与者多,面临的技术硬门槛和瓶颈相对较少,是最有希望先走通产业化规模化的环节;而夹在中间的储氢、运输环节则面临着诸多技术、安全等难题,成本压力也更大,如果资本支持不足,想在这两个难点上取得突破也会更加困难。

  近期,行业多位专家、企业家也发表观点,希望电力体制改革能够在制绿氢项目的电力供应和电价上有所支持,并通过碳市场等市场机制提升绿氢项目的绿色溢价,同时加强对储运环节的技术攻关和下游需求的刺激,从根本上解决氢能产业经济性不强、供需矛盾等问题。

  我国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年)》中提到,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。而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,到2050年,氢能将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到10%以上的份额;2026年到2035年期间产业产值或将达5万亿,未来产业链年产值很有可能突破10万亿。想要达到这些目标,行业如何走出“低迷期”,走好下一步,变得至关重要。

投稿:lukejiwang@163.com
点击展开全文
Copyright © 2002-2024 鹿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