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IPO到普遍盈利 医疗AI或许还需要5年的时间
2022-02-09 22:57:38 沫小朵

  原标题:从IPO到普遍盈利 医疗AI或许还需要5年的时间 

  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医疗AI的2021年并不简单。

  远方IBM Watson寻找金主的事件书写了一个略带阴翳的开端,但声声叹息尚未结束,科亚医疗便交出了自家的招股书。随后的数个月,审评审批、融资并购、政策支持此起彼伏,AI似乎愈发得到医院、投资人、政府的三方认可。

  影像、信息化是AI之中跑得最快的两个赛道。2021年,招股书、招投标与合同交易的披露给予了我们判断AI未来发展的关键数据,影像从“0”走到“1”,信息化从“1”走到“10”。

  如今又是新的一年,新旧的交汇点,动脉网找到了近十位行业人士进行交流,是对2021年进行复盘,也是对2022年进行展望。

  烧钱时代结束,医疗AI看营收

  2021年1月15日,医渡科技敲钟港交所,零氪科技紧随其后,于6月向纳斯达克递交了招股书。两家头部企业的接连奔赴标志着新一代医疗IT企业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跨越,也道出了医疗AI走向商业化的数种模式。

  无独有偶,影像AI同样在2021年迎来上市潮,科亚医疗、鹰瞳科技、推想医疗、数坤科技相继提交招股书,2020年营收的数倍增长成为影像AI的常态。

 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级市场的疲软,蛋壳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2年影像AI一级市场总融资事件数量28起,信息化AI一家市场25起,融资次数偏少外,其中的绝大部分资金还流向了C轮以上的中后期企业。

  从数据层面上谈,IPO是医疗AI2021年当之无愧的“关键”,但究其意义,IPO当真担得起这一项职责吗?

  在过去数年蛋壳研究院对于医疗AI的研究之中,我们尤其注重于投融资数据。毕竟,2015医疗人工智能潮起至今,医疗人工智能企业们始终奔跑在产品研发、医院开拓的道路上,大部分企业营收不到千万。在这一阶段,“融资”是一个描述AI行业热度较为直观的维度,可以一定程度衡量AI企业的产线、医院合作推进速度。但到了今天,“盈利能力”已经成为头部AI考量问题的关键。

  什么决定了盈利能力?从短期来看,是产品质量与真实需求产品质量与真实需求。

  “商业化乏力的本质,是企业的产品质量的缺失,医生不认可这个东西。”一位在AI领域呆了多年的从业者告诉动脉网,“有些产品是质量不行,有些产品则是不能满足临床需求。”

  “对于需求的甄别筛掉了一大批企业。到现在,剩下的企业几乎都是踏着医生的临床需求进行循序研发。毕竟,这里的AI是‘医疗+AI’,‘不是AI+医疗’。”

  数家递交招股书的AI企业显然满足要求。自注册审批跑通后,鹰瞳科技2020年全年营收较去年涨了5成;推想医疗年增长318%;数坤科技甚至翻了32倍,半年营收便超过了5000万。其他企业虽无明确的数据披露,但均表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。

  不过,医疗AI当前的盈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过去数年积累产品的成功商业化。红利总有消逝的一天,到了那个时候,医疗AI企业倚靠什么发展?

  医疗AI的长期主义:闭环、跨界与“停滞”的突破性探索

  解决方案的完整性是医疗AI构建长期影响力及扩大市场触及范围的关键。从目前通过NMPA审批的AI产品来看,AI只能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上进行解决,但对于影像科医生而言,肺部的慢性肺阻、肺积水,肺以外的骨折、心脏相关疾病,影像科医生在阅片时看到的所有疾病都需要报告。所以,单点功能的AI不一定能降低医生的工作量,反倒有可能适得其反。换句话说,AI企业要长远的生存下去,必须要由点及面,开启全方位的升级。

  头部企业大都在2-3年前便开始构建自己的AI闭环。

  举几个例子,科亚医疗从AI潜在需求旺盛的FFR出发,逐渐将单一产品向冠心病诊疗全流程扩张,发力球囊等偏向于心脏治疗方面的管线,形成心脏病诊治院内业务闭环。三级医院的认可与成套的技术,科亚医疗接下来可能在心血管诊治全产线发力,将上层技术向下沉淀,尽可能提升其接触更多的客户。

  致远慧图、鹰瞳科技、体素科技均在眼科方面进行了深入布局,尝试从眼科转向糖尿病管理。致远慧图与体素科技在海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,致远慧图通过与视光中心进行合作,为其眼底设备配置多病种眼底影像辅助诊断软件。在AI的支持下,患者通过一次眼底照相即可洞悉眼部健康情况,这一检查既可用于补充近视检查,也可创立独立的眼科检查项目,帮助居民更为及时、有效地发现眼部病变,尽早干预眼部疾病。

  汇医慧影与深睿医疗的闭环均是建立在医疗IT基础设施与医技、临床科室的协同闭环,强调数据、应用流动的闭环,押注的是未来临床应用的流程数字化。汇医慧影的产品体系有大数据云平台,有数据中台,还有主动脉、骨、乳腺等AI辅助诊断工具,整个闭环已经开始跑起来。而深睿则在辅助诊断方面非常强势,拿下多张三类证,大量医疗AI相关论文登陆权威期刊。去年7月收购依图医疗之后,深睿医疗在医疗IT方面的相关布局已非常成熟。

  上述案例之外,零氪科技、科亚医疗、医准智能等企业也建造自己的闭环。如此看来,过去以“AI+影像”、“AI+信息化”、“AI+健康管理”为企业打标签的方式已经有些过时。位于头部的各企业大都兼具上述多个赛道的能力,医疗AI的竞争在走向聚集的同时,也向着新的医疗赛道进行转移。

  这一趋势有利有弊。一方面,AI更大的市场选择意味着更效率更贴近临床的解决方案,但另一方面,现在的“面”大都源于过去的“点”,但现在,我们很少看到有企业介入新的“点”。

  致远慧图CEO孙宇辉在采访中对此做了解释:“每一个医疗AI产品的研发都要经历从数据收集、算法研发、临床验证、以及注册申报的过程。2019-2020年间,医疗AI行业过去积累的产品集中推出,并陆续拿证,因此给人以新产品迭出的感觉。

  但从企业的研发战略来说,最开始研发的产品都是相对来说技术可达性比较优质的,后续新产品研发难度更大,需要更多时间,是正常的现象。另外,目前在医疗AI领域仍处于空白的细分领域已经不多了,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。”

  也有企业领袖认为,缺乏新“点”仅是暂时的。销售是往后数年来最为重要的事。“这几年来,数百亿的资金投入到了医疗AI之中,过去播下的种子终于随审批的通过迎来收获季,当务之急自然是趁着秋风赶收成。因此,在这个阶段,IPO融了多少、市值多少没那么重要,产品的多样性没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借着三类证、借着三级医院‘国考’赶紧吃下市场份额。毕竟,有盈利,企业能持续发展,才有可能开拓新的点。”

  畅想下一个五年

  2020-2021年间,医疗AI实现了审批审批的“从入门到熟练”。24个月的时间,NMPA总计发放了23张三类证,各个部位都有医疗AI软件通过审批审评,甚至连以NLP为核心的CDSS,森亿智能也在2021年10月拿下了二类证。

  不过,注册准入的通过仅意味着AI能够进入医疗市场,在医院体系之外进行销售。要将AI闭环打造成套的解决方案植入医院,找到更多的用户为其买单,医疗AI企业必须通过接下来的物价准入与医保准入。

  医疗AI面临的三项准入

  科亚医疗在其CT-FFR深脉分数通过NMPA后率先开启了物价准入的申请,尝试通过医院直接向患者提供医疗AI相关服务,在一年时间内拿下了深脉分数在河北、安徽、山东、江苏等省市,但从全行业来看,医疗AI的物价准入仍处于初级阶段,全国通过审批的产品不足10个。

  更深远的医保准入是医疗AI企业实现规模盈利的关键,也是他们更难以触及的未来。

  环顾海外,美国是一个医疗AI商业化较为成功的国家,不少AI产品通过了医保准入。追起究竟,很大程度在于美国放射检查的设备费用和诊断费用是分开的,人工费用尤其高。反观国内,放射检查费用很低,不会单独计算,且大部分是设备费用。这是为什么现阶段美国AI可以独立收费、独立报销的原因,相比之下,国内还存在一定的举例。

  这只“幻象熊”卖疯了!周杰伦入局,美国部分参保AI产品示例(数据来源:Medicare.gov)

  因此,尽管营收很重要,但要将两个审批走完,实现医疗AI产线方面的每一个构想,医疗AI或许还需要数年的时间。

  对此,致远慧图CEO孙宇辉认为:“国家非常鼓励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,我们认为接下来的1-2年是物价准入的高峰期,但要论医保准入,还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支持和推动。”

  汇医慧影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:“我们一直在努力进行物价准入的推进,但这事儿有几个前提条件。第一是企业需要有证;第二是每个省每年申请物价的次数和时间是不一样的;第三是很多省申请物价后以后还是需要患者自费购买,还得运行至少1——2年才能转成医保收费。所以要完成这三件事,企业还得需要一个4——5年的时间周期。”

  好在政策对于医疗AI的推动一直在不断深入。从《健康中国2025》、单病种质控,到DRG、“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,医疗AI在医院之中的地位不断加重,甚至将影响公立医院的智慧医院的评级,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。

  汇医慧影、数坤科技等单个企业有望在近两年来扭亏为盈,但医疗AI产业要走到普遍盈利,或许还需要五年。

  相比与上一个彷徨五年,如今有规划、有收入,还有来自医院、政府、投资人的多方支持。AI的商业化探索已行至过半,从孑身一人到并肩通行,曙光已经微微启明。

投稿:lukejiwang@163.com
点击展开全文
Copyright © 2002-2024 鹿科技